文\鄭晶杰
臘月二十三,是北方傳統(tǒng)的小年,部分南方地區(qū),會在臘月二十四迎來小年。小年也被稱為“交年節(jié)”“灶神節(jié)”“祭灶節(jié)”,它是春節(jié)前最為重要的節(jié)日之一。因為不同的地域傳統(tǒng),在全國各地,小年有著不同的日期和民俗。雖有千差萬別,濃濃的年味是一樣的。小年,不僅是國人過年的序曲,也藏著每個游子的心心念念,愿景與期待。
小年為何分南北
小年,通常指掃塵、祭灶的日子,被視為“忙年”的開始。由于南北各地風(fēng)俗不同,所以被稱為“小年”的日子也不一樣,民間傳統(tǒng)上的小年(掃塵、祭灶日)是臘月二十四,南方大部分地區(qū),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(tǒng),南宋詩人范成大的《祭灶詞》中就有這樣的描述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(fēng)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”在清朝中期以前,北方地區(qū)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,如《清嘉錄》記載:“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,是夜送灶。”
而關(guān)于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,有一種說法是,清廷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火神的同時,也祭祀灶神,民間受到影響,久而久之形成了新的風(fēng)俗。所以從清朝中后期開始,北方地區(qū)百姓開始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。關(guān)于小年日期的種種傳說如今很多已經(jīng)不可考,但人們對于小年的認(rèn)真和虔誠一如既往,因為正是從這天開始,我們的忙碌與欣喜,被正式切換進了“春節(jié)時間”。
南北小年“大不同”
北方
貼窗花
剪貼窗花在北方是十分盛行的民俗活動。窗花內(nèi)容十分豐富,由各種動、植物組成的寓意十分美好,如喜鵲登梅,孔雀戲牡丹,獅子滾繡球,三羊(陽)開泰,二龍戲珠,鴛鴦戲水等等。貼上窗花既為家中增添喜氣,又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。
吃餃子、火燒
餃子是北方大大小小的節(jié)日中經(jīng)常見到的一道美食,小年也不例外。小年夜吃餃子,意為給灶王爺送行,取意“送行餃子迎風(fēng)面”。
除了吃餃子,北方在小年祭灶這天,還會吃火燒,一進臘月,尤其到了二十三這天,很多地方的燒餅攤都非常興隆。
糖瓜、飴糖、麻糖
在北方過小年,以前通常會準(zhǔn)備糖瓜、飴糖、麻糖等糖食用于送灶,本意為給灶王爺“嘴上抹糖”,這樣就不會說壞話了?,F(xiàn)今糖瓜、飴糖、麻糖也成為小孩子們小年喜愛的零食。
沐浴理發(fā)
在北方,民間素有“有錢沒錢剃頭過年”的俗語,所以人們在過小年前,會提前沐浴理發(fā)。而在南方,則多為除夕前進行這項工作。
南方
貼春聯(lián)
到了小年這一天,南方大多會在早上將舊的春聯(lián)撤下來,貼上新書寫或者新購買的春聯(lián),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。
吃年糕
在南方,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(tǒng)。年糕又稱“年年糕”,與“年年高”諧音,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。
祭灶果
南方小年特有的祭灶果,不同的南方地區(qū)會有不同形式的祭灶果,祭灶果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,由麻棗,紅白球配上油果、黑白交均糖、芝麻腳骨糖、寸金糖、白麻片、凍米糖組成。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,用“看看大落落,咬開一包殼”來形容最貼切不過??粗幸淮蟀锩婷總€品種都只有一點點,而且很多品種。
撣塵
南方的撣塵,是掃房擦窗、清洗衣物、刷洗鍋瓢、實施干凈徹底的衛(wèi)生大掃除,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。據(jù)《拾遺記》記載,此習(xí)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,當(dāng)時先民驅(qū)疫鬼,祈安康的宗教儀式。后“塵”與“陳”諧音,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,這既指庭院內(nèi)的陳年積垢,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。
小年詩詞
《祭灶詩》
呂蒙正 (宋)
一碗清湯詩一篇,灶君今日上青天。
玉皇若問人間事,亂世文章不值錢。
《祭灶詞》
范成大 (宋)
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
云車風(fēng)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
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
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
婢子斗爭君莫聞,貓犬角穢君莫嗔;
送君醉飽登天門,杓長杓短勿復(fù)云,
乞取利市歸來分。
《祭灶詩詞之二——七絕篇》
蘇軾 (宋)
北船不到米如珠,醉飽蕭條半月無。
明日東家當(dāng)祭灶,只雞斗酒定膰吾。
《祭灶與鄰曲散?!?/p>
陸游 (宋)
已幸懸車示子孫,正須祭灶請比鄰。
歲時風(fēng)俗相傳久,賓主歡娛一笑新。
雪鬢坐深知敬老,瓦盆酌滿不羞貧。
問君此夕茅檐底,何似原頭樂社神?
小年美文
《北京的春節(jié)》(節(jié)選)
老舍
在前幾天,街上就有多多少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,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。按舊日的說法:有糖粘住灶王的嘴,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?,F(xiàn)在,還有賣糖的,但是只由大家享用,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。
過了二十三,大家就更忙起來,新年眨眼就到了啊。在除夕以前,家家必須把春聯(lián)貼好,必須大掃除一次,名曰掃房。必須把肉、雞、魚、青菜、年糕什么的都預(yù)備充足,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——按老習(xí)慣,鋪戶多數(shù),關(guān)五天門,到正月初六才開張。假若不預(yù)備下幾天的吃食,臨時不容易補充。
《過去的年》(節(jié)選)
莫言
過了臘八再熬半月,就到了辭灶日。我們那里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,過得比較認(rèn)真。早飯和午飯還是平日里的糙食,晚飯就是一頓餃子。為了等待這頓餃子,我早飯和午飯吃得很少。
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是驚人,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。辭灶是有儀式的,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,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,然后燒半刀黃表紙,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。
焚燒完畢,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,然后磕一個頭,就算祭灶完畢。這是最簡單的。比較富庶的人家,則要買來些關(guān)東糖供在灶前,其意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,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。也有人說是用關(guān)東糖粘住灶王爺?shù)淖?。這種說法不近情理,你粘住了他的嘴,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,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!